大连学校大全大连大学大全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 地址: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交通大学小吃一条街内(近西南路)
  • 电话:0411-84109197,84106239
  • 邮编:164500
  • 网站:www.djtu.edu.cn/
  • 附近站点:大连交通大学下
  • 公交路线:101路,10路,25路,31路,39路,522路,534路,705路
  • 附近地标:西山,交大,辽宁师范大学
点击查看“大连交通大学”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划归铁道部管理,并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协议。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由沙河口校区和旅顺口校区组成。

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交通大学形成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和“轨道交通、产学研合作、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交通大学围绕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牢牢把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建设软件及信息制造基地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大连交通大学1956年1月建校,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

1957年9月改名为大连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7月在大连机器制造学校基础上,创建大连铁道学院。

1961年1月成为铁道部直属院校之一,由铁道部直接领导。

1963年1月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到学院视察,并题写了“大连铁道学院”校名。

1982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

1984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8月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部长李森茂来院题词:“铁路发展,教育为先”。

1996年9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届留学生举行开班典礼。?

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机? 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

2000年2月大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铁道部为主的领导体制,变更为由辽宁省领导的单一领导体制。?

2002年7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

2002年10月? 大连铁道学院软件学院举行了首届新生开学典礼。?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2004年9月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视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并题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实现大连交通大学新跨越。”

2004年10月? 举行旅顺校区一期校舍落成典礼,软件学院搬迁至旅顺校区。

2005年11月? 大连交通大学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现代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

2006年4月日本政府无偿援助项目,由大连交通大学实施与运营的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正式落成。

2006年8月根据辽教函2006[288]号文件,原沈阳铁路局大连职工培训中心并入大连交通大学,成立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2006年10月? 大连交通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8月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大连交通大学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设立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大连交通大学

2009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2008年10月? 经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批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启动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

2009年10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协议。

2010年9月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2010年9月旅顺口校区(二期)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2011年12月 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

2012年11月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3年1月? 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校容校貌

大连交通大学学校由沙河口校区和旅顺口校区组成。学校总占地面积86.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7亿元。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教学楼群、教学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区内都具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总面积4.3万平方米,馆藏文献资源总量133.1793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9598种。学校已建成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网络总出口带宽400M的校园网络及办公自动化、教务在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等多项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信息和技术环境。

作为国务院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8215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02人、专业学位硕士生206人、外国留学生219人、成人教育5084人; 2004年,创建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已初步形成规模和特色。学校还根据发展需要,创办了中外合作办学的IEN国际学院、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和独立办学性质的信息工程学院。此外,学校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在职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项目

大连交通大学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自2006年以来,科研总量逐年上升,总量已达到7.88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2.4亿元,科技收入5.4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达6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5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39项;发表论文3878篇,三大索引收录639次(不含2010年),出版学术专著17部,学术编著22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为35万㎡,以市场运作为特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为核心,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营开发。2009年9月,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国家第二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方向,力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特色求突破”,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先后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了13个产学研合作及服务平台,另外还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学校把“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创新,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重视能力,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规格,创立了双专业、二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机车车辆CAD/CAM、城市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修装备、材料设计、焊接工程、精细陶瓷、连续挤压及包覆技术、齿轮传动、先进制造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环境保护工程等20多个科研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获得专利40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124篇(2001-2004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创建了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连续挤压及包覆技术、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机车车辆虚拟样机、齿轮传动及优化设计、复杂产品的性能仿真、新材料设计与应用、焊接工程、精细陶瓷、现场总线技术、环保节能工艺及设备、水处理技术、软件应用开发等20多个科研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以来,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科研经费总数达到1.8亿元,教师主持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6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11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获得发明专利12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154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现有1个教育部批准立项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中心。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的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自2006年以来,科研总量达到10.7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3.3亿元,科技收入7.4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8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0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69项;发表论文5466篇,三大索引收录1094次, 在Scienc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8部,学术编著63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现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10月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二十八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06年4月,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固态化学与机械化学研究所合作组建了“大连交通大学中俄科教中心”。2007年6月与新加坡罗德里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加坡罗德里·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国际培训中心。2011年3月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合作成立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聘请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学者、专家为大连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人数达百余人,2010年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31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至2010年底,已接纳过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为推进国际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大连交通大学?学校具有在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75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97人,博士生导师5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3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8人;大连市领军人才3人;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院系设置

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动车运用与维护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爱恩国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工作部、成人教育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

网络环境

?大连交通大学所使用网络为国家A级水准的校园局域网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二十五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学校配置FTP下载工具,提供学生下载电影,游戏,学习资料等等,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收费标准

产品设计,(艺术类)10000元/生学年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类)10000元/生学年动画,(艺术类)10000元/生学年环境设计,(艺术类)10000元/生学年安全工程3800元/生学年化学工程与工艺3800元/生学年材料科学与工程4000元/生学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000元/生学年测控技术与仪器4000元/生学年工商管理4000元/生学年物流管理4200元/生学年经济学4200元/生学年焊接技术与工程4200元/生学年机械工程4200元/生学年机械电子工程4200元/生学年应用化学4200元/生学年车辆工程4200元/生学年交通运输4200元/生学年交通工程4200元/生学年工业工程4200元/生学年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4200元/生学年土木工程4500元/生学年土木工程(铁道与,城市轨道工程,方向)4500元/生学年土木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方向)4500元/生学年工程力学4200元/生学年环境工程4500元/生学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800元/生学年自动化4800元/生学年电子信息工程4800元/生学年通信工程4800元/生学年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4800元/生学年电子科学与技术4800元/生学年汽车服务工程,(新增专业)4800元/生学年软件工程12000元/生学年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11120元/生学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11200元/生学年会计学,+软件工程11200元/生学年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11280元/生学年交通工程+软件工程11280元/生学年机械工程+软件工程11280元/生学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11280元/生学年土木工程+软件工程11400元/生学年日语,+软件工程11520元/生学年英语,+软件工程11520元/生学年软件工程(专升本)16000元/生学年会计学(中外合作)20000元/生学年

*最后以辽宁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姓名职务任期大连,交通大学2004,5—至今李学伟校长2011,6—至今葛继平校长2005,5—2011,6杨德新校长2004,5—2005,5大连铁道学院1958,7—2004,5杨德新院长1994,11—2004,5陈字刚院长1989,5—1994,11许世拯院长1983,10—1989,5白铁,岩院长1979,12—1983,3孙鲁光院长1961,12—1968,10郭,鲁院长1959,5—1961,8大连机器制造学校1957,9—1958,7王,刚校长1956,5—1959,4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6,1—1957,9

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姓名职务任期大连交通大学2004,5—至今葛继平党委书记2010,4—至今杨宝清党委书记2004,5—2010,4大连铁道学院1958,7—2004,5杨宝清党委书记1999,7—2004,5马良相党委书记1994,11—1999,7杨清春党委书记1987,12—1994,11孙永春党委书记1983,3—1987,12白铁岩党委书记1979,12—1983,3孙鲁光党委书记1961,12—1968,10强铁瑞党委书记1959,5—1961,8大连机器制造学校1957,9—1958,7王,刚党总支书记1956,5—1959,4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6,1—1957,9

现任领导

葛继平党委书记李学伟校长,党委副书记刘玺明党委副书记陈国恒副校长任瑞铭副校长关天民副校长马云东副校长赵文春校长助理傅利斌校长助理

校长寄语

李学伟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始终发扬“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精神,坚持 “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践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办学特色。五十多年的薪火传承,学校走出了一条严格管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办学之路,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培育了厚重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前进与发展的活水之源。未来10年,是大连交通大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校师生正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网站是学校与学生、企业及社会各界交流的窗口和纽带,为你展现大连交通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和成绩。欢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选择大连交通大学继续深造,也欢迎有识之士与大连交通大学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学校给你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共同开创你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祝 好!

社团组织

第一届学生会成员 主席:宝磊; 副主席:赵文杰

第二届学生会成员 主席:安海滨;副主席:于文佳

知名校友

欧阳明高1、欧阳明高 84级研究生校友,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

2、王泰文 62级机械制造专业校友,原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3、孙景斌 70级机车专业校友,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装备部主任。

4、王立刚 75级铸造专业校友,原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5、朱友文 机车专业74级校友,中铁集装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6、莫一山 车辆专业79级校友,中铁泰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7、尹刚 热处理专业79级校友,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8、赵光兴 铸造专业79级校友,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9、刘化龙 焊接专业79级校友,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10、王亚军 85级焊接专业校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党委书记。

11、朱元涛 85级自动化专业校友,北京中兴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2、程强 机制专业80级校友,中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3、赵文杰 涿州环球物流公司创始人,河北省优秀企业家。

14、孙周明 焊接专业86届校友,现任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党委书记。

15、张伯威 机车专业85届校友,现任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

16、吴光林 焊接专业84届校友,现任辽宁富士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

17、张瑞荣 热处理专业88届校友,现任中铁集团奥通达铁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18、单忠立 机械专业87届校友,现任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郭大春 机械专业85届校友,现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20、罗刚 焊接专业82届校友,现任锦州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

大连交通大学校徽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大连交通大学校风(校园精神)之新解

大连交通大学从历史中走来,历经沧桑,历经辉煌,走向未来与明天。几十年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凝聚了大连交通大学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是大连交通大学的优良传统,是大连交通大学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团结就是力量,它是大连交通大学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精神基础。有了这种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集思广益,百折不挠,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全校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全局观念,才能同心同德,实现大连交通大学建设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校学生增强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才相互认同、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生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公民,在全社会树立大连交通大学的社会声誉。

——勤奋是成功之母,它是大连交通大学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桥梁。“勤”就是辛勤劳苦,锲而不舍;“奋”就是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勤奋”就是要求人们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探求知识的路途是漫长的。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要掌握广泛而深远的知识,实现通专结合的理想境界,唯有坚韧不拔,学而不厌,拥有勤勉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永不自满,才能掌握人类最前沿的知识,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边。

——求实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作风,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是大连交通大学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前提。“求实”就是“求真务实”,这是大连交通大学重基础、强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风尚的历史传承。在我们的校园里,党政管理人员要发扬真抓实干,具有说实话、办实事、创实业的精神;广大教师要创新与严谨结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寻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莘莘学子要培养和保持脚踏实地、朴实无华、务实认真的品质,努力学习,为实现未来的宏图伟业奠定基础。

大连交通大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连交通大学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不竭动力。学校要不断地推进改革创新,以新的体制和机制激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投身科技和教育工作的主战场;要全力以赴地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使学生树立敢于试验、不断探索、勇于进取、永不自满、刻意首创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严谨博学垂范

——严格谨慎之意。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解剖自己,才有高标准,高要求,才有卓而超群之师。严师出高徒,唯严格可创造更高、更快、更强之精品。谨慎,才能不出差错,少出差错。“诸葛一生唯谨慎”,谨慎,是细心,是智慧,是周全,唯谨慎可使一切致高格,致巅峰。

——出自《论语》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学是学问、学识。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博学是拔尖的基础。

——出自墨家:“知行合一,率先垂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乃教师之天职。古人云:“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人师”形象,才能深深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使学生能接受老师,信任老师乃至崇敬老师,“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追求卓越

——办学理念诠释

“”——就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是学校生存之本、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是学校发展之源的观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人才为本”是指教师是办学之本,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坚定不移地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尊重、关心每个人的发展和需要,全面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努力构建和谐交大。

大连交通大学

“”——就是依法约束学校的公共权力,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学校和谐发展。“依法治校”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通过树立和贯彻“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民主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强学校建设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充分认识教学质量在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要坚持内涵建设,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办学就是要“抓住强项,办出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不断总结和凝炼大连交通大学的办学特色,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以特色取胜。

“”——第一层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每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工作的最佳。第二层意义是学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在自己的发展层面上追求最佳。激励交大人要建立归属感、树立荣辱感、确立使命感,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断攀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争创一流。

人才培养

大连交通大学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有全日制在校生18215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体系。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创建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国内率先进行“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第一个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和“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是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

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获评省级以上精品课程20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2010年被批准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01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1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科技竞赛奖励409项、国家级奖49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第一、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优秀组织奖,2012年共青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项目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建校56年来,学校培养了十万余名毕业生,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

发展前景

大连交通大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路,进一步加强与铁道部、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铁科院、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昌铁路局等40多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共建了14个产学研合作及服务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格局,成为“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在国际交流方面,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瑞典等28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百余人,接纳2000多名留学生学习汉语。2004年,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成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成员单位。2012年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

学校地址

旅顺口校区: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兴发路216号

沙河口校区: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

中长街校区:具体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长街38号。

相关新闻

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10月26日至27日,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在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举办,共有来自18所高校的62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比赛。比赛中,我校学子不负众望,以优异表现蝉联本项比赛冠军。

此次竞赛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自4月份起,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工作室即着手备战该项赛事,并将本项赛事列为大学生科技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我校共派出的五支参赛队伍,经过小组循环赛和最终淘汰赛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