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连医科大学
学校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旅顺南路西段9号
邮政编码:116044
大医现占地面积163.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53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8.2亿元,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9亿元。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8个教学部系,10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为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附属卫生学校,132个临床教学基地。
学校现有各类、各层次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本专科生7700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5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部级研究机构,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16个普通本科专业,专业及专业方向共31个。
学校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乌克兰第聂伯国立医科大学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高等院校和38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3000余张。附属第一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是辽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和医疗急救中心;附属第二医院各项医疗指标逐年提高,2003年成功兼并中国石化大连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园位于旅顺南路海滨观光带的中段。新校园面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学校的主要教学区、生活附属设施区和体育运动设施区等,共有45个单体建筑,北区为学校二期规划项目。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全校师生正在为建设国内先进的、多层次、多学科、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奋斗。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5月4日,当时称关东医学院,是我党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和未来国家建设对医学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医科高校。1949年,关东医学院与大连工学院等一起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后独立成立大连医学院,从此正式成为五年制医科高校。50年代学校云集了一批老一代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如中科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沈其震、魏曦、吴汝康,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等,大连医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风学风和高质量的毕业生享誉全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专门人才。1969年,学校奉命南迁贵州省遵义市成立遵义医学院,学校发展进入曲折阶段。
197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连医学院终于在原址得以复办。大医人继承和发扬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面对困难,不畏险阻,从头做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复建,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连医学院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提高型的高等医科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省属重点高校之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标志着学校在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现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个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5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3个科研所。自2008年以来,该校纵向自然科学类科技项目中标33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4项。共有8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政府各级科技进步奖66项。
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布局合理,均为国家卫生部审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3000余张。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为辽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和医疗急救中心,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二部门诊大楼2002年投入使用,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原附属第三医院划为附属一院,为附属一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附属第一医院正朝着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目标前进。附属第二医院迅速崛起,各项医疗指标逐年提高,2003年成功兼并中国石化大连医院,人性化设计的现代化门诊大楼2004年投入使用。附属第二医院正向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院目标迈进。两所附属医院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房颤动导管介入消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脑血管介入溶栓治疗和器官移植等也跨入到国内先进行列。
学校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乌克兰第聂伯国立医科大学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和38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全校师生在学校党委提出的“一手抓新校园建设,一手抓内涵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正为建设国内先进的、多层次、多科性、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园位于旅顺南路海滨观光带的中段。新校园面积为1.5平方公里,是老校园的7倍,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学校的主要教学区、生活附属设施区和体育运动设施区等,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共有45个单体建筑,北区为学校二期规划项目。
大连医科大学坐落于大连旅顺黄金海岸,距离大连市区29公里,距离旅顺口区中心2.8公里,滨海山林相近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座“国际化、数字化、花园式、开放式”的美丽校园,矗立在黄海之滨。学校创建于1947年,先后经历了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等几个阶段。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是辽宁省省属重点高校之一。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45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80余人,副高级职称66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为77.4%。截至到2013年,本校的职教师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63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学校非常重视师资工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人才引进、教师培训、评优报奖考核等方面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
校务办公室纪委审计监察处组织人事部宣传部
工会团委学生处保卫处
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国际教育学院资产管理处
财务处离退休工作处计划生育办公室后勤管理处
后勤集团经营管理处七年制教育办公室统战部
档案馆
免疫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微生态教研室卫生学教研室
生物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解剖学教研室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生物技术专业中心实验室
机能实验室生理学教研室寄生虫教研室
运动医学现代教育技术部外语教研部等等
截至到2013年,本校拥有校级社团30余个,分别是:广播台、杂志社、边缘剧社、轮滑协会、舞士堂、动漫协会、音乐爱好者协会、读者协会、公共关系协会、环保协会、吉他协会、计算机协会、电子信息俱乐部、美容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摄影协会、导盲犬志愿者协会、曙光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英语协会、中西药协会、新知学社、梵特西DV剧社、科技协会、国旗班、校报记者团、心理俱乐部、宏图社、自立社、网球俱乐部、星云科幻协会。
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完善,设有14个学院,8个教学部系,10所附属医院,132个校外教学基地,附设附属卫校和职业中专。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500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2个普通本科专业,8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设计者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刘立伟
设计时间
2013年
设计说明
历史之门
标志主体图案为校门与蛇杖纹样。校门图形来源于1948年五四路26号学校楼门,与1947年柳林街98号主楼大门设计一脉相承,也是新校园“四七门”的形象来源,代表了大连医科大学悠久的历史与绵延不息的文化传承。
医学之门
蛇杖代表医学,将其放置在门形图案中,共同诠释“医学之门”的含义。莘莘学子由此门步入医学殿堂,勤勉治学;待学有所成,再经此门步入社会,悬壶济世。
拱形门与蛇杖二者构成“M”形状,为英文“Medical(医学的)”一词的首字母,从形式上强化了“医学之门”的概念。
歌词:
你在战斗中诞生,你在磨砺中成长。你有渤海洗礼的性格,千山筑就的脊梁。团结严谨是你的优秀风范,求实创新是你永恒的形象。多少精英励精图治培育中华医学栋梁。啊,大医,大医。啊,我的荣光。愿你如日东升,永远辉煌。
你超越的是明天,你不变的是希望。你是白衣使者的摇篮,搏击生命的战场。无影灯下谱写人间爱的心曲,实验室里奏响攀登者的乐章。千万桃李竞吐芬芳,高高擎起明天的理想。啊,大医,大医。啊,我的荣光。愿你如日东升,永远辉煌。永远辉煌!
甚解敏行明仁济世
甚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个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科研、医疗与学习活动中要一丝不苟,求真、求精,求甚解。
敏行:敏即敏捷,行即实践。实践出真知,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大医又以动手能力强为传统,因此要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更好地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明仁:医学伦理的体现,医者仁心,医术乃仁术。医学院校的师生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医学院校师生应具有的操守。
济世:取自悬壶济世。医者之使命即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甚解敏行明仁济世,充分地体现了该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师生在知识上完善自己,在行为上规范自己,在道德上约束自己,更好地实现知、行、德的统一。
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团结:是建立良好集体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在校内上下之间、师生之间、同志之间、同学之间都要团结一致,共同为振兴大医负有责任感。
严谨:是我们治学的根本态度。在教学、医疗、科研与学习活动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在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中同样要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讲求效率。
求实:实事求是是我们办学、治学的科学作风。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崇尚空谈,不追求虚名,要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办事情。
创新:是我们前进的方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要创新,就要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技术素质。
志学致学治学
志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学就是要广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立志于学,养成学问,长成才干。
致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致学是要求广大学生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专心求学。
治学:学以致用方为治学之途。治学是要求学生要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深入研究学问,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志学致学治学”旨在体现“学在大医、严在大医”的传统的学习风气和管理风格。
重教严教善教
重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严教:“教不严,师之惰”,从医、从教,须严谨为先,教师要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从事教学工作。
善教:既要态度和善,诲人不倦,又要善于讲究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大医涌现出的一批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体现了“重教严教善教”的为师之道。
大连医科大学人气最高的论坛,是大医贴吧。经过四年的发展,百度__大医贴吧已经成为最受师生欢迎的校园bbs,也得到了学校多个部门和组织的支持。大医吧每年负责网上考生咨询,举办各种活动,为学校的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进入大医吧的方法:进入百度主页,点击“贴吧”,然后输入贴吧名称“大医”,即可进入大连医科大学人气最高的bbs-----大医贴吧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有2个部级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研究所,74个教研室。2003-2013年期间,学校共中标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8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0项,省部级课题234项,市级及其它课题460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5项.学校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5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40项,市级112项。现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临床医学本科(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三年制)
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临床皮肤与性病学医疗的医师等医学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皮肤与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皮肤病与性病的诊治处理能力。同时,考虑到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学较强的学科,所以,在临床教学中,附了皮肤病常见病及多发病,如白癜风,皮炎,湿疹,银屑病等常见的皮肤病和性病的典型病例彩图,力求提高学生认识疾病、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毕业后可以直接在学术交流单位(大连403医院)从事临床皮肤病医学诊疗工作或预防保健工作、医学教育工作和医学科研工作。
课程设置:以临床医学、皮肤与性病学为主干学科。除了临床医学的大部分课程外,还有皮肤病与性病学等。主要课程有: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临床皮肤病理学、临床皮肤性病概论等。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中等专业教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沈阳市口腔医院
鞍钢铁西医院
鞍山市妇儿医院
抚顺市中心医院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威海市立医院
深圳阳光医院
大连市友谊医院(大连市红十字医院)
大连市中心医院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大连市妇产医院
大连市儿童医院
大连市口腔医院
创国内一流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以育人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坚持“规模、质量、水平、效益”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全国,以教学为中心,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国内一流独立学院。
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党委书记:周万春
校长:唐建武
党委副书记:靳媛
党委副书记:宫福清
副校长:赵杰
副校长:邹存慧
副校长:黄敏
副校长:吕德成
湖南岳阳人,193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后赴美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37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研究成功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组织培养法,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奖;应邀参加调查研究二战期间印缅战场上盟军中流行的不明热,经确定为恙虫病,获得学术性战时功绩荣誉勋章;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参加美军细菌战争罪行调查团,亲临战场从美军投掷细菌武器中分离出鼠疫杆菌和霍乱弧菌,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从50年代开始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提出人体正常菌群学说,并率先研发生态制剂,促进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他主要从事人兽共患病调查研究,是我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湖南长沙人,1923年先后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从事医务工作。1941年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1943年到延安,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解放区救济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筹建大连大学,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从国统区、香港、台湾等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大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1年亲赴欧洲采购仪器设备,1952年到北京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后任中央卫生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先后领导、组织、创建了药物研究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等10余个科研机构。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常委。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广东梅县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留校任教,从事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检验及其科研工作。1945年由中山大学派送,赴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和癌症研究所进修病理学和肿瘤学。1949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和代理院长、、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试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等职,还兼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他是中国实验肿瘤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首次利用芳香烃类化合物诱发小鼠皮下纤维肉瘤获成功;建立第一个纤维肉瘤SP,创建了第一个“瘤株保种传代室”;对宫颈癌、食道癌病因做了研究,首次提出食道癌霉菌病因问题,并创立了“宫颈癌综合病因学说”。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科技部主任。他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学家向中央提议“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称为“863计划”。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武进人,1940年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毕业,1946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教授。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开创了中国人自己深入研究人类化石时期,提出了从猿到人的过渡,人类体制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的新进化等理论。创建新学科“今人类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高度评价。1986年一禄丰古猿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以蓝田猿人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以中国远古人类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以巨猿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广东新会人,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博物系,1947年于同校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获理科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央卫生研究院实验生物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和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人体胚胎学主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国际解剖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形态科学会委员会委员及WHO人类生殖学男性组评议委员等职。从事胚胎、生殖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50多年,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哺乳类红细胞胞质中存在能逆转细胞核恶性分裂,调节基因表达和诱导终未分化的“红细胞分化支核因子(EDDF)”。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大连人,1945年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1948年后历任哈尔滨卫戌医院主治军医、黑龙江省克山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主编《中国地方病学》等杂志;五十年代即从事克山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六十年代初提出了克山病诊断标准及划分病区的指标,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解决了克山病的预防问题,提高了克山病治愈率。1997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合肥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1961年毕业后留所工作迄今。曾任副所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与外国同行联名提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为当今关于现代人起源争论的两大学说之一。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等,现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萧山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北京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北京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麻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研制出“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2007年担任中国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多系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盐城人,,同年选派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留学,1961年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他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宁乡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1935年留学英国,先后入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获医学和哲学博士双学位。1938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药理科教授,兼上海天丰药厂厂长。,兼旅大市副市长,遵义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他致力于心脏的生理、生化与药物的关系、局部麻醉药的药理作用研究,成绩显著。主编全国药学专业的《药理学》教材,在药理学教材建设及推动我国药理学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教授。
湖南岳阳人,193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后赴美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37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研究成功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组织培养法,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奖;应邀参加调查研究二战期间印缅战场上盟军中流行的不明热,经确定为恙虫病,获得学术性战时功绩荣誉勋章;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参加美军细菌战争罪行调查团,亲临战场从美军投掷细菌武器中分离出鼠疫杆菌和霍乱弧菌,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从50年代开始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提出人体正常菌群学说,并率先研发生态制剂,促进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他主要从事人兽共患病调查研究,是我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教授。
湖南长沙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历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防痨科主任,上海防痨协会结核病第一医院医务主任、院长等职。他积极开展肺部疾病的防治工作,用德文在《维也纳医学周刊》上发表论文《肺出血之副甲状腺素治疗》。对结核病外科手术进行长期研究,成为国内早期开展肺结核外科医疗的少数专家之一。1946年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进修胸外科专业,。1952年兼任旅大市结核病防治院院长,。1957年1月,以国际防痨协会会员身份,代表中国防痨协会出席在新德里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他一生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对肺科专业造诣颇深。1956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教授。
河北武清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后继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和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1938年毕业,获医学士学位。历任成都联合医院主治医师,重庆中央医院外科主任,上海国防医学院外科教授。40年代,他就在全国性杂志陆续发表了《毒蛇咬伤病例报告,先天性胆道闭塞病例报告》等。抗美援朝期间他积极参加战地医院的抢救治疗。
浙江苍南人,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46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从事循环生理的研究,获科学硕士学位。,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生理学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他主编的《生理学大纲》自1947年出版以来,先后六次修订再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江苏盐城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6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47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回国后担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院长,1950年担任西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长。同年7月他长期从事公共卫生及流行病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专注《卡介苗的理论和发展中的问题》、《卡介苗测验的诊断价值》于1951年获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科学成就甲等奖。1963年,针对“未明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阐明了钩端螺旋体病病流行的病原体性质.传染传播途径和有效防治方法。文革期间仍坚持医学科研,试验成功抗癌药物一顺式二氯二氨铂(简称“顺铂”),在国内首先应用于临床。1974年,该成果获得旅大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历任上海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讲师。1946年到美国乔治亚大学进修胸外科,1947年任上海国防医学院外科教官兼胸外科主任,先后担、辽宁省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早在40年代,他就系统地开展了血管损伤修复手术。1958年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低温直视和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多次获得省市嘉奖。在遵义工作期间,开展心脏生物瓣膜的研制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研究,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他参加主编《外科手术学》,获得全国科技出版奖。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青田人,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和长春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47年,任上海东南医学院解剖系教授,兼任兰州大学动物系副教授,,遵义医学院生物学教授、教研室主任,贵州科学院副院长、生物研究所所长及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在动物生态学及动物分类学的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其著作《柞蚕饰腹蝇生活史及生态的研究》获1980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蛇岛的秘密》获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
福建漳州人,194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45年前往美国,在波斯顿麻省总医院进修。曾任湘雅医院医师,中央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遵义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他在外科医疗上具有革新精神,经过反复观察、细心研究,大胆改变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方法,采用“华氏II式空肠近端对大弯的胃空腔吻合术”后经证明这种方法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在我国较早开展了脾肾静脉吻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编著有《外科学》、《新急腹症学》等。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学家。